3月17日,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对上海教育发展的针对性改革和主要目标进行介绍。周亚明表示,上海围绕学科设置、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实施针对性改革:
构建专业点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建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紧密相关学科,2025年首批布局量子科学、机器人工程、变革性材料等11个未来学科,配套构建“招生—培养—就业—监测”联动的专业点建设跟踪机制,调整撤并偏离定位、脱离需求、质量不高的专业点。
产教联手构建行业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判和清单发布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招生结构;扩大三大先导产业、大数据与数据科学等重点产业,出台招生结构规模调控三年行动计划,同步压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点培养规模。
全覆盖构建高校课程教材定期更新机制,通过双学位培养、微课程和微专业、强化实习实践、AI赋能教育教学等,促进人才供需适配。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分类改革培养模式,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紧缺人才特别是重点产业急需人才培养推行“住企培养”等改革,提升响应速度和培养质量。
周亚明表示,上海还将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大局、倒逼改革,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城市教育。展望2035年上海教育的发展愿景时,周亚明谈到了目标:“到2035年,上海教育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能级将大幅跃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达到更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战略急需人才、重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教育新理念、育人新模式、办学新形态接续产生,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达到全球城市先进水平。”(摘编自央视新闻)
|